/

終極廢墟
ULTRA RUIN

文·Text馬可·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
翻譯·Translation/ 巫祈麟 (Nikita Wu)



大自然是永續擴張和不斷死亡,稱霸無人之界,總要推探到極限邊界,在混亂的平衡中和有限的資源條件下,找到供最多生物種類生存空間與力足活命的最大值。

一人來到叢林中,理出一方土地並蓋起自己的房子。房子牆壁厚實堅硬,為要把大自然擾人的因素排除於牆外。當人遷離這窩,叢林便悄身入屋來,大自然緩步用她的方式探解著房子的構造,要讓房子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。但是,大自然並沒佔據一切,仍然有著充裕的空間,期待人的回歸。



建立 「第三代城市」對廢墟的定義便是人與自然共存。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 廢墟便是當人造之物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。

終極廢墟的要旨,是在設計廢墟成為 「第三代城市」,當微型氣候建築和地景都市景觀化成為規劃城市的主軸。如此一來,現代建築自然會變成廢墟。因應工業時代所建的城市也會變成廢墟。

當建築除去不必要的裝飾、華而不實的機械、無關緊要的整理修繕後,便是廢墟。廢墟是殘餘,不隨摩登時尚搖擺,是亙古的光影、空間、元素材料、構造、和時間。

廢墟是當人造之物和大自然合為一體。

時間生態

建築裡有著不同的時間節奏。人在建築裡的時間節奏,是年歲迭興和世代間的交替。 人類的時間歲月,以記憶連接建築,讓建築有了人的潛意識。

大自然在建築裡的時間節奏是從太陽、風向、潮汐、月球、花開的時序、動物們的甦醒、昆蟲移動的腳步...等等日復一日變化,聯結著較長時間性的串換:如以每月變動的月亮和潮汐,與年度流轉的溫度、雨、雪、風暴、遷徙動物、植被生長等.以及較大尺度自然界的氣候變遷、地震、人類;植物和動物遷徙,地球的構造變動...等環環相關相扣的元素互起作用的結果。人為的時間切斷了人與自然的關係,要人在工業社會裡服膺控制,在摩登的建築裡累積現實的產值。

時間生態是在建築中,重新審視人造的結構、大自然和人類本身之間的關係。在有機時間裡,包括自然和人為的時間建築,可以調停人和大自然之間的本質,使之和諧共存。建築不一定是奮力將大自然排除在人造的時間和空間之外。相反來說,在各方面人類活動早完全依賴於大自然和其時間節奏之中。若定義建築是人類表達心靈的一種形式,那麼在人類潛意識之中,大自然肯定是無法缺席的重要角色。以大自然時間節奏所造的建築便要符合大自然的律動。這需要一個強而有遠見的設計建構者,瞭解基地的風土定位,熟理在地知識和大自然的時間節奏。

建築是人在何處延續生命,以及如何為生。現代建築,旨在表達當代人們的工業化精神。為了讓大自然入身城市和人為建築,我們必須破壞工業城市,我們必須破壞現代建築。

廢墟是當人造已成為自然的一部分。

廢墟結構裡,我們看到一種均衡的混亂,崢嶸混亂與和平同生。其中奧義比起普通人為建築動態結構要複雜不知多少倍。張力是一個關鍵詞,廢墟臨界徹底毀滅。甚至可以發現,在某些凍結元素裡平衡破壞相依共存。破壞是有機的,存在是有機的。存在於大自然結構是有機的張力, 人為的建築則總是帶著一貫沈重地計算和量體。

廢墟常和毀滅連在一起,這僅是部分是真實,但我們思想不應該以此為終。毀滅之後的空間也許也很有意思。破壞是大自然重組元素的方式,用以提供更多生命生存此間。廢墟是一個動態的平台,在這裡破壞和建設同時進行。大自然是個跨界多重空間,為提供最多生命生存的條件,混種著個體的利益、能量流動,同時不斷重新組織原素,試圖找出各種可能。學習瞭解大自然的動力學的精妙,迎回大自然讓她發生。開放靜態結構和封閉的工業城市,精進人為建築的層次。

終極廢墟是同時建構和解構相互共存,建立和毀滅生物構造體系同在。

第三代城市

在當代的都會形態中的終極廢墟,便是第三代城市。第一代城市/農村是當人生活型態與大自然非常密切,甚至純粹依賴於大自然為生。第二代城市是就是工業城市,城市和大自然的關係相互敵對/防禦,全然虛擬或完全濫用。第三代城市是一個新的議題,讓人們得以尋找解決現存都市問題的良方。總而言之,第三代城市便是將工業城市建立廢墟之中。

人類大範圍的遷移,叫廢墟隨處可見,全球化帶來的都市廢墟現象常見於西方社會,農村廢墟化的現況則在東方各國發生。廢墟也在都市之中迅速增長:非法建築和落腳定居點,遺棄的工廠,污染的河流,完成了一半高速公路的橋樑,頹圮的歷史建物。

在台灣台北市最繁華市中心的小山丘上,有個地方名為寶藏巖。現代城市迅速的在寶藏巖周邊發展,但寶藏巖像是與城市現代化無涉,那裡的居民延續著自中國內地渡海而來的農耕傳統在都市裡種菜。在都市裡從事農耕當然是非法的,跟寶藏巖本身就是非法的建築聚落一樣。原本台北市政府打算把整片非法用地拆光,把菜田和花園鏟除一空,重新植上草皮變成一處公園。 寶藏巖裡的居民被迫遷移,當推土機開始拆除工作的時候,那裡還住著大部份從內地遷居於此的近四百位老人。城裡人意外地抗議起這項近乎不仁的行為,來自污染城市都市人居然想保護城市裡的看似原始的農業小社會。隨後因新聞媒體大幅報導,讓市政府作出決策改變,同意維持廢墟原貌,並讓寶藏巖成為可持續性生態示範小區。

現在,寶藏巖不只是一處台北著名的景點,並被美國著名報紙紐約時報(The New York Times)評選為台北最值得一看不容錯過的觀光勝地!寶藏巖是亞熱帶叢林裡的一處廢墟,在那兒人們藉著農耕和大自然共享著亙迭混亂中的完美平衡。 寶藏巖是台北的第三代城市,一處超終極廢墟。

能源是關鍵另一個關鍵字,唯有關注思慮保全能源方是人類生存之道, 人需要生存或死亡的目標。死,便叫你的殘餘之物,分解成有機物並尋到自然轉化的方法,在天地之間幻化能量,變作廢墟角落裡,一株小植物的生長養分。

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

人總要死去犧牲一些,方能重獲新生。

大自然無須人的思考便全然現實的存在。魚是真實的,沒有人的思考,鮭魚照樣向河流迴游,魚是真實的現實。 建造適合人類的生活環境,是人類思顧自身生存之道,體現表達複雜思考的一種方式。

動物和植物也不斷護顧著他們的週遭環境。它們非常勞碌正如同人們熙攘地往來於大街之上。積極善感,解讀和塑造環境是生存的關鍵,展現生機的道路。人的思考是人文主義,大自然的思考便是自然本身。

當大自然進入人造的房子裡,這是一個廢墟的跡象指標,廢墟不能讓人僅從外圍探視,或把自己視為局外人。在人的記憶深處,似乎還是依著常規要把自己安置在建物的結構之內,才能有安全感。但在廢墟之中一切所造之物已成大自然的一部分,結構空間不是人可以界定的,亦不是人僅用思考便能改變的。

大自然運行存在源源不息,無須人的思考。

結論

終極廢墟正在探尋著她的極限,習慣安居在小盒子的我們,除了要保有舒適的居住環境並居住在設計精良建築裡,應該放空多少既有頑固成見,同時展開雙臂迎接大自然入屋來?

現代人是養在魚缸裡的魚,終極廢墟打破了透明的魚缸,現代人將重新站在地球上。

我們花了1.5億年,創造進化人類勤勞的雙手,確忘了如何使用它們。生活在的終極廢墟的人會記起那已經遺忘的事物。

RSS Feed

0 Comments for 終極廢墟
ULTRA RUIN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